根据历届东盟博览会(东博会)的公众参与情况,民众普遍关注的疑问主要集中在商品选购、文化体验、展会服务等实际问题上。结合最新报道和往届现场反馈,以下5点最具代表性:
1. 商品价格与真伪保障
价格波动:民众对热门商品(如榴莲、咖啡)的价格变化敏感,常对比往年价格(如“咖啡去年35元一袋,今年为何涨价?”),并关注涨价是否合理。
真伪鉴别:担心买到假冒伪劣商品(如过期食品、假珠宝),尤其警惕“展虫”(流动商贩)的欺诈行为。民众会主动询问商品认证(如“榴莲是否有国际认证?”),并关注主办方打假措施(如质检、工商联合执法)。
2. 公众开放日安排与参观攻略
开放时间与门票:非专业观众最关心公众开放日的具体日期(通常为展会最后2天)、门票预约方式(如通过“聚展网”或现场购票)及人流高峰时段。
必看展区推荐:热衷获取“逛展攻略”,例如:
热门打卡点:东盟国家“魅力之城”展区(文化表演、免费试吃);
购物指南:榴莲、咖啡集中展位(马来西亚/泰国馆),快递寄送服务点位。
3. 文化体验与互动活动
民众期待通过东博会感受异国风情,常见疑问包括:
表演安排:各国文化演出时间表(如泰国舞蹈、老挝服饰秀);
免费体验:能否参与试吃(榴莲、咖啡)、试用品鉴(文莱香水、泰式按摩);
文化符号解读:对东盟服饰、手工艺品(如越南红木、印尼银饰)的文化寓意感兴趣。
4. 科技展示与新兴领域体验
随着东博会新增“战略新兴”专题(如AI、数字经济),民众疑问转向:
前沿技术体验:能否现场操作VR/AR设备、体验智轨列车模型等;
医疗合作成果:跨境医疗平台如何惠及普通民众(如老挝地贫患者治疗案例);
科技惠民场景:数字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(如智慧家居、低空物流)。
5. 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的实际影响
医疗与教育合作:关注中国—东盟在疾病治疗(如地中海贫血)、学生交换项目上的进展;
区域联动效益:东博会如何促进本地发展(如广西与东盟的产业链对接、文旅合作);
语言服务支持:是否需要翻译协助(展会提供学生志愿者翻译,但民众仍担心沟通障碍)。